邮箱账号登录

关闭

  • 用户名

    @pric.org.cn
  • 密码

  • 语言

当前位置:

画里有话丨在南极科考中展现更大作为

发布日期:2023-11-30 18:18:19

画里有话丨在南极科考中展现更大作为


060645323ddf

南极新科考站效果图。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供图


       11月1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四十次南极考察从上海启航,计划于2024年4月返回,历时5个多月。本次考察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设位于罗斯海沿岸区域的新科考站。建成后,它将成为我国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第三个常年科考站和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科考站,也是我国在南极的第五个科考站。


       考察队伍规模大,保障能力强,考察内容丰富。中国第四十次南极科考任务首次由3艘船保障,“雪龙”号和“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从上海出发,主要执行科学考察、人员运送和后勤补给任务;“天惠”轮货船从江苏张家港出发,主要承担新科考站建设物资运送任务。考察队由来自国内80余家单位的460多人组成。考察队将围绕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反馈开展调查,依托“雪龙”号和“雪龙2”号船分别在东南极普里兹湾、宇航员海,西南极罗斯海、阿蒙森海及南极半岛邻近海域开展生物生态、水体环境、沉积环境、大气环境及污染物分布综合调查监测。依托中山站、长城站、昆仑站开展生态系统、近岸海洋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大气环境、雪冰环境、空间环境综合调查监测,深入研究南极在全球气候环境变化中的作用。


       “绿色考察”理念将贯穿新科考站建设全过程。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工作人员通过一体化设计统筹各系统,进行国内装配化定制及预拼装,集约化管理建筑所需材料,实现节能、节水、节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通过减少扰动南极现场的区域面积,减少临时设施和现场施工人员数量,并最大限度地控制施工活动范围,以达到绿色环保建站的目的。新科考站建筑面积5244平方米,主体设计为南十字星造型,设计理念源自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用来导航的南十字星。建成后预计可容纳度夏队员80人,越冬队员30人,计划用于开展大气环境、海洋基础环境、生物生态等多圈层、多学科的观监测和科学研究工作。依托新科考站,中国将与周边其他国家考察站开展南极科学考察及保障相关的国际合作。


       极地考察能力,彰显着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与综合国力。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在南极独立开展科考工作并建立科考站、持续进行科学观测的国家之一,几十年来,在极地冰川学、海洋学、地质学、生物生态学、大气科学、日地物理学等领域深入研究,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发现,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科研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必将在南极科考中展现更大作为,在国际极地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尹健)


    • 曹路院区(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曹路镇雪龙路1000号  邮政编码:201209  
      金桥院区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沪东街道金桥路451号  邮政编码:200136  
    • Email:connect@pric.org.cn
    • 传真:021-58711663
版权所有 © 2011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 沪ICP备16026541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1798号
网站标识码:CA33000000061028817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