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账号登录

关闭

  • 用户名

    @pric.org.cn
  • 密码

  • 语言

当前位置: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中山站第一阶段卸货工作圆满完成

发布日期:2024-12-27 08:42:30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中山站第一阶段卸货工作圆满完成


      12月22日上午,随着“雪龙”号飞行甲板上最后一架次的KA32轰鸣的桨叶缓缓停止,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中山站第一阶段卸货工作圆满落下帷幕。

      自11月28日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抵达中山站陆缘冰外围密集冰区始,考察队临时党委科学组织,依靠“雪龙2”号强大的破冰能力利用艏向冲撞破冰和艏、艉向连续破冰多种方式,成功破冰至距离中国南极中山站38公里处。“雪龙”号跟随“雪龙2”号在密集乱冰区破冰开辟的航道内艰难前行。针对严重冰情,考察队临时党委分析研判“雪龙”号无法抵达预定卸货点的情况,于12月2日调整卸货方案,“雪龙”号继续在安全区域进行飞机吊挂卸货作业,“雪龙2”号尝试继续破冰,并转运“雪龙”号物资至海冰卸货点。


2

图1 两船间物资转运


      12月9日,“雪龙2”号成功转运中山站区域急需和重大件物资(约282吨)至预定卸货点,并回运站区部分物资(6个集装箱,约50吨);12月10日“雪龙2”号返回“雪龙”号位置后,在冰面利用管道开展船舶间燃油补给(约100吨),这是我极地考察史上首次在南极现场完成两船间物资和燃油转驳作业。在协助“雪龙”号重新调整船位至合适卸货点后,12月10日船时21:18,“雪龙2”号启程前往秦岭站。


2

图2 冰面输油作业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雪龙2”号,破冰作业期间也遭遇了特殊情况。12月4日从卸货点返回“雪龙”号附件途中,“雪龙2”号在拓宽航道时被冰阻碍,到12月6日船时18:00脱险,共计耗时约63小时。该处冰脊丛生,冰厚3米以上,积雪达50厘米,航道内密布碎冰块和积雪,虽船首两舷仅有50米,但过程依旧异常艰难。

      “雪龙2”号被冰阻碍期间,按期执行后续的考察任务,考察队临时党委多次专题研究部署方案,队员们探索尝试各种前行方式。包括:每隔4-5小时进行一次全负荷倒车尝试,单次全过程40分钟以上;打、排压载水调整船舶姿态,加大前后吃水差和横倾;加热艏部及边舱压载水,提升船体温度持续融冰;组织队员在冰面使用8组消防皮龙对两舷挤压的冰雪进行冲水消融,并使用机舱加热海水对左右两舷阻碍严重位置连续冲水等。


2

图3 冰面冲水作业


      “雪龙2”号离开中山站冰区开赴秦岭站后,考察队临时党委根据直升机剩余航油量精心谋划,科学决策,按照优先顺序安排了具体卸货的次序,优化了卸货方案。“雪龙”号直升机吊挂卸货工作继续按照调整的计划如火如荼地展开。按照方案,所有考察队员都有相应的卸货任务。由于时间紧,物资多,考虑到天气条件持续向好,大家都在加班加点地开展卸货作业。

      考察队员祁威和付全有是经过培训的“直升机摘挂钩组”成员。值班最多的一天,他们在冰面呆过七个小时。只见KA32直升机远远地飞过来了,先是轰鸣声不断变大,随着它越飞越近,一股巨大的风浪向四周袭来,在它的下面,形成一场10级的局部风暴。若恰巧站在此处,人的本能反应是赶紧撤退,巨大的噪音以及扑面而来的大风夹着雪粒令人害怕。离着中心点30米开外的拍摄相机根本无法持稳,其他队员被风推着后退并不由自主地背过身去。就在此时,两抹冰原上的橙色毫不迟疑地迎着风,向直升机正下方跑去。他们身体向前夸张地倾斜,看上去十分吃力,有时甚至支撑不住,被风吹得退后几步,再努力挣扎地向前爬行,顶着狂风将考察物资的挂钩挂上直升机的吊运绳。每一天,在“雪龙”号,在中山站,在内陆出发基地,在中山站冰雪机场,这样的场景都在一遍一遍地发生。若要问摘挂勾到底是什么感觉,张冬说:“雪打在脸上真的很疼。”


2

图4 冰上摘钩组卸货作业中


       “雪龙”号在中山站需要卸运的总物资量近1200吨,时间紧、任务重,要趁好天气争分夺秒地作业。“雪龙”号的甲板上,时刻忙碌着准备吊运的物资。大副刘少甲统筹指挥船上的4个吊臂协调配合,将物资辗转腾挪,按照先后顺序吊运到直升机作业平台。而直升机每次吊运的重量有限,大集装箱远远超重,大油罐也远远超重,这时就需要化整为零,分批次运输。大集装箱里的物资,要靠队员们搬运出来,再码放进小集装箱或者网兜里。在考察队员口中,这项工作叫“掏箱”。


2

图5 大副指挥船吊作业


      考察队员吴新宇担任“掏箱组”组长,带领几名队友不停地体验“开箱的乐趣”。为了尽可能提高效率和节省体力,队员们站成一排,将一箱一箱的物资接力传递,组成一条“人力传输带”。而站在两头的队员最累,不停地弯腰,搬起或码放物资。不需要安排,队员们主动轮流承担最累的工作。搬一会儿胳膊就酸了,坚持,搬一上午感觉非常疲惫,坚持,再搬一下午,到了晚上终于可以休息了,累到话都不想说,躺床上就睡着了。第二天一早浑身肌肉酸痛,再坚持,继续与大家一起拼搏。

2

图6 掏箱组舱盖掏箱作业


      而大油罐里的航空燃油或汽油,需要通过输油管加注到油囊里。轮机长程皝带领轮机部的队员和考察队员一道开展油囊加注工作。一个油囊装满油约3.5吨重,加注时间约为20分钟。装满一批,运走一批,再继续加注,队员们时常要忙到深夜。


2

图7 油囊加注组冰上作业


      尽管队员们分了班次,南极的夏季却没有昼夜之分,远处的太阳从头顶掠过,一轮又一轮,怎么也不肯降到地平线以下,接连20天都是如此。陪伴着这一轮轮绕行蓝空的红日的,便是现场卸货现场执行总指挥金鑫淼和副总指挥阮飞。卸货开始以来,两人轮流在驾驶台24小时值班,负责和中山站、内陆出发基地、“雪龙”号飞行甲板机组的实时沟通联络、物资吊运及上下船的协调工作。金鑫淼是个乐天派,笑容总挂在脸上;阮飞说话不紧不慢,是个高大沉稳的川渝汉子,对卸货期间的各项数据如数家珍。驾驶台的沙发成了他们卸货期间的休息之所,时常看到他们累了就在沙发上睡一小会儿,高频电台中还不时传来各站队协调卸货的声音……虽然身体上辛苦,但他们在精神上是兴奋的。每安全到站一吊货物,他们就会舒一口气,郑重记录在驾驶台玻璃上画的表格里,然后继续拿起对讲机,部署沟通下一吊物资的运输事宜。


2

图8 卸货现场执行总指挥和副总指挥在驾驶台讨论卸货情况


      最让两位总指挥牵肠挂肚的,是这次卸货的主力军——KA32机组。KA32机组一共五人:龚树明、周新宇、华伟龙三位是机长,蔡柯和余长青两位是机务。执行飞行任务时,三位机长轮流倒班,两位机务负责在海冰上轮流指挥KA32的爬升和下降。这21天以来,五位KA32机组队员一天都没休息,从早上用完早餐,一直工作到晚上,中间仅有直升机加油的间隙可以休息片刻。21天的卸货,飞行距离超过1.9万公里,相当于国内半年的飞行任务量;完成67架次、241个吊次,吊运将近880吨的货物。正是来自中信海直的机组五人一趟趟认真、辛勤的作业,将这些考察物资安全送达,为中山站来年各项科学考察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

图9 KA32机组吊挂作业


2

图10 机组地勤作业


      尽管直面严寒、休息不足,但大家都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在卸货过程中卯足干劲,热情高涨地拼搏着。中山站卸货是南极考察任务的重要一环,这次中山站卸货工作完成之后,中山站度夏越冬、昆仑站(泰山站)、格罗夫山队的科考工作便能按计划有序开展。截至12月22日,除了部分建材,主要物资基本卸运完成。本次中山站区域第一阶段卸货任务完成当天下午,队员们欢欣鼓舞。在冰面上进行简短的庆祝后,考察队乘着“雪龙”号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站——中国南极长城站开展作业。


2


图11 冰上活动合影


      在这21天的卸货工作中,队员们不仅见识了南极考察之难,领略了南极独特的壮美,更体会到了团队配合的力量,提升了攻坚克难、拼搏创新的战斗力。12月22日,在开展冰面活动前,考察队全体党员共同见证雪龙船党支部的王林浩成为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那一刻,大家豪情满怀,入党誓词掷地有声。


来源: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

    • 曹路院区(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曹路镇雪龙路1000号  邮政编码:201209  
      金桥院区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沪东街道金桥路451号  邮政编码:200136  
    • Email:connect@pric.org.cn
    • 传真:021-58711663
版权所有 © 2011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 沪ICP备16026541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1798号
网站标识码:CA330000000610288170001